
八達嶺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處,東經116°65’,北緯40°25’,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中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客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
八達嶺這名,最早見于金代詩人劉迎的長詩《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和《出八達嶺》。元代,這里稱“北口”,是與南口相對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縣境內,從南口到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有萬里長城的著名關口“居庸關”,這條峽谷因此得名叫“關溝”。八達嶺高踞關溝北端最高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其險要。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如建瓴,如窺井。“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向駐以重兵把守。八達嶺成為軍事戰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據《史記》記載和近年來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證明八達嶺一帶在戰國時期筑有長城,而今仍見殘墻、墩臺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漢習記載:曾設軍都、居庸兩座關城。北魏《水經注》說:“居庸關在居庸界,故關名也,南則絕谷,壘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界……,”因此,有專家認為漢置居庸關,關址在八達嶺。“居庸”之名從何而來?是秦始皇筑長城,從南遷徙一批貧苦農民和囚徒,到軍都山媯川小盆地定居,稱為庸徒居處。漢武帝時,將媯川置居庸縣(仿延慶)。《水經注》所記載的關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勢,與八達嶺的地理環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筑長城。據《魏書世祖本紀》記載,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國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長城,名叫“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后來到北齊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長到了海邊。
八達嶺長城在明朝重新修筑。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墻在軍事上的重要,當了皇帝后,即“高筑墻”,設防備戰,其時各州府縣,也紛紛興筑城池。朱元璋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筑關制塞,修筑長城,加緊練兵屯田,以防元殘余勢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1420年,他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朱棣決心統一中國,先后五次御駕親征,大軍深入蒙古高原,最遠到達現在蘇聯境內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后),才開始進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筑長城工程。經過270年的漫長歲月,先后共有18次大規模的修筑工程終于建成一道高墻,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于甘肅省嘉峪關以西的布隆吉,這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現在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14600多華里,經過我國北方七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在此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連結于秦始皇時期,完善于明王朝。
明代萬里長城,再不是單一的一道高墻,而是修筑成“層層布防”的縱深防御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筑了多道城墻、關隘。寧夏、陜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長城復線,山西設置的長城復線就有四條這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筑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墻,如雁門關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墻,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后,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而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到于歷代皇親貴族、文人墨客吟誦八達嶺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最早留下詩章的是唐代詩人高適,他詩中寫到“絕坡水連下,群山云共高”。至于在那些民族紛爭、金戈鐵馬的歲月,八達嶺上更是上演過一幕幕恢宏的史劇。而今,舊中國的苦難,兩千年的歷史諸侯爭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長城十萬里,文化五十年,時代賦予了八達嶺長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寶貴的歷史豐碑,矗立在萬山之巔,閃爍著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現出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百折不撓的偉大品質和精神。它成為聯系我國各族人民、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友誼紐帶。它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議修復八達嶺長城,接待國內外游人。
清代以來,八達嶺長城已日漸荒廢。關城西邊“北門鎖鑰”的城臺,殘毀過半;東邊“居庸外鎮”城墩搖搖欲墜;長城城墻的墻身、宇墻、垛口、墻臺、敵樓等已是斷壁殘垣。國務院作出修復的決定后,有關部門立即行動,爾后又曾進行多次修繕。
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在鄧小平同志“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后修復敵樓19座,城墻全長3741米,使游覽總面積達到1.9萬平米。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里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馳名中外,譽滿全球。它是萬里長城向游人開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長城非好漢”。迄今。八達嶺已接待中外游人一億三千萬,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云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游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光名勝景點中,實屬罕見。八達嶺長城給來訪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窮的回味。
八達嶺長城,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正以古老而年輕的雄姿,迎接慕名而至、紛至沓來的天下游人。登過長城的人,莫不嘆為觀止。
交通:
長途汽車:
車 次 運營時間 發車地點 票價 備 注
919(空調車) 6:00-18:30 德勝門 12元 五分鐘一趟
919(普通車) 6:00-18:30 德勝門 7元 五分鐘一趟
旅游汽車:在前門、崇文門等處,每天都有去八達嶺的旅游車。可提前一兩天預訂車票,也可以臨時買票。
車次 運營時間 發車地點
游一路 6:00-11:30 前門箭樓(東北角)
游二路 6:00-10:00 北京站、歷博西門、大會堂南、東直門
游二支 6:00-10:00 崇文門、宣武門、航天橋、公主墳、西客站南廣場
游三路 6:00-10:00 東大橋、 109路、 28路總站
游三支 6:30-8:30 和平街北口、安定門
7:00-7:30 北太平莊西北、雙安商城西側、東四十條、展覽中心
游四路 6:30-10:00 動物園、西直門、蘋果園、永定路、當代商城門口
◇ 火車
車次 運營時間 發車地點
7173次 9:10始發 15:00返回 西直門發車
L813次 15:29始發 19:57返回 西直門發車
L671次 7:18始發 14:29返回 西直門發車
L673次 7:56始發 15:03返回 西直門發車
L675次 8:50始發 14:09返回 西直門發車
八達嶺至附近旅游區的距離:
至龍慶峽 30公里
至官廳水庫 44公里
至十三陵 36公里
◇ 八 達 嶺 長 城 常 用 電 話 ◇
單 位 |
事 項 |
電 話 |
宣 傳 科 |
旅游熱線 |
69121383 |
營 銷 中 心 |
咨詢熱線 |
69122222 |
游 客 中 心 |
服務熱線 |
69121226 |
監 察 科 |
投 訴 |
69121483 |
綜合治理辦公室 |
投 訴 |
69121235 |
工 商 分 局 |
|
69121418 |
公 安 分 駐 所 |
|
69121477 |
外 聯 部 |
|
69121474 |
溫 泉 度 假 村 |
|
69148833-2254 |
八 達 嶺 飯店 |
|
69121286 |
全 周 影 院 |
|
69121306 |
旅 行 社 |
|
69121314 |
工 藝 品 公 司 |
|
69121128 |
古 崖 居 |
|
69110333 |
殘 長 城 |
|
69120990 |
點擊查看:八達嶺長城導游圖